顯示具有 書摘(投資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書摘(投資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大部分的成功學都是不科學的, …

存活者偏誤
《隔壁的百萬富翁》(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書的作者之一,寫了另一本更蠢的書,書名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The Millionaire Mind)。他研究超過千位百萬富翁,發現在他們的童年並沒有展現高智力,因此推斷使你富有的,並不是天賦,而是勤奮工作。

 …這是混淆必要和因果的另一個說法。如果作者的取樣是普羅大眾,結論可能會是「運氣」發揮了某種作用。因為就算所有的百萬富翁都是執著、勤奮的人,並不會使執著的勤奮工作者成為百萬富翁。許多不成功的創業家也是執著、勤奮的人。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優秀的交易員具備一種令人讚嘆的特質,那就是為什麼改變心意?沒有解釋的必要。...我覺得政治人物應該當交易員。

我覺得政治人物應該當交易員。優秀的交易員具備一種令人讚嘆的特質,那就是他的信念完全沒有任何路徑相依的問題。他會只因一時衝動,便買進某種貨幣,而僅僅幾個小時之前,他才一口咬定它會走軟。這樣的行為,他一點也不覺得難堪。為什麼改變心意?他不認為有解釋的必要。 
索羅斯是展現這種特質最明顯的公眾人物。他的優點之一,是會很快修改自己的意見,一點也不覺得為難。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尋找投資護城河】摘要

【尋找投資護城河】摘要

公司的基本結構其實很簡單。公司就是從投資人募得資金,然後將這些資金運用後,將報酬分享給投資人的一個組織。
評量公司獲利能力的重點是,獲利能力能持續多久。

用合理價買進績優股,讓那些公司長期幫你獲利。

什麼因素能阻止精明對手進軍這家勝出公司的領域?
報酬率高的公司會吸引競爭對手加入,使報酬率持續遞減。
報酬率低的公司隨著自己轉進新事業或競爭對手的退出,報酬會逐漸改善。

「經濟護城河」一詞是巴菲特自創的,是指公司具備那些「長期」優勢得以防禦競爭對手的進逼,就好像護城河保護城堡那樣。重點是阻止別人加入,否則競爭對手很快就會搶進市場,侵蝕利潤。
(嘴:上次的波克夏股東會,有股東再次問巴菲特,到底怎樣才叫做有「投資護城河」?巴菲特還是舉了「可口可樂」來當例子。就算重新給你一大筆錢開發新飲來挑戰可口可樂」,你還是覺得它無可取代。)

 
優異商品、高市占率、卓越執行力及傑出的管理者...等特質,並不是建立真正的「護城河」的終極要素。
... 執行力」,假如不是基於某種專利流程,那麼終究會被對手模仿。

競爭優勢是來自結構性的,其中包含有:無形資產、轉換成本、網絡效應成本優勢
...只有當消費者,願意為了這個「品牌」多付出金錢時,「品牌」才有意義,才算是護城河。
 
賣股的理由:我犯錯了、公司營運惡化、出現更好的投資標的、該檔股票佔整體投資的比重過高...。作者強調,沒有一個賣股的理由是因為股價的變化。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原則2 了解你投貴公司的經營團隊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原則2 了解你投貴公司的經營團隊

◎你只是投資股票,並沒有辦法親自經營公司,所以你需要經理人來經營公司,而且最好能幫你賺錢。所以在你仔細檢視管理團隊的優點和能力之前,絕對不要貿然投資。

◎法律面,多數股東所代表的力量有權利雇用和解聘經理人,並且要求經理人執行股東的所有要求。實務面,只要是管理團隊通過的提案,小股東就很少會聚集投票反對。

◎評估管理團隊表現,應該要把重點擺在下列2項關鍵問題:
管理團隊的成效是不是符合期待?
這個問題並沒有理性的方法可以檢驗。然而要評估管理團隊的能力,還是可以利用下列幾項領先指標:
1. 公司的表現是不是和同業一樣好?
2. 公司的獲利率是不是能夠和同業相提並論?
3. 公司的市占率是提升還是下降?
如果企業在上述 3 項指標中,連1項都沒有達成,那就很清楚地表示管理團隊並不稱職。

管理團隊如何對待外部股東?(很重要)
要判斷外部股東的利益是否受到應有的重視?就要去檢視下列幾個關鍵問題:
每年不是發放符合業績水準的股利?
是不是有效地運用股東的資金?
有沒有定期買回庫藏股?
經營決策是不是有效?
...

一般會認為,確保優質的管理團隊是董事會的工作。但是實務上卻不是這樣,因為很少有董事會可以完全不受管理團隊影響。甚至許多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有一大堆是企業的高級主管,在董事會與管理團隊公私2種關係重疊的力量主導下,董事會很少會主動執行任何與管理團隊想法背道而馳的作業。
◎持股不少的股東要提高自己對公司管理團隊的影響力?可以參考下列幾項作法:
1.了解公司的管理團隊:藉由任何可能的途徑向管理團隊表達意見。出席每一次的股東大會,全程參與並且做好準備,才能言之有物。
2. 與持股較多的股東溝通一並且獲得這些股東的支持,才能使管理團隊做必要的變革。
3. 一定要閱讀所有跟年報一起寄發的資料― 包括股東代理委託書、任何有關決策議題正反兩方的論點,也必須充分了解以及評斷。最起碼你必須自行判斷,和其他同業比起來,公司目前算不算成功。
表現優良的管理團隊很少會領過高的薪水。但差勁的管理團隊領的薪水永遠都嫌太高,因為對業主來說,這些人根本一文不值。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原則 l 了解你投資的公司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 原則 l 了解你投資的公司
你的投資行為要有合理的依據
在投資之前就要充分了解這家公司,不是等到投資之後才來下功夫。
在你考慮投貿家公司之前,就必須先去了解這家公司銷售的商品、經營的方式,以及營收的來源。除非你已經很清楚你想要投資的公司所處的競爭環境、面對的挑戰和機會,還有企業的優勢和弱點,否則你對這家企業的認識還是不夠,也不應該投
「所謂投資操作包括幾項要件:徹底分析、確保投資本金安全,以及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操作的方式如果不符合這幾項要件,就是投機。」《證券分析》班傑明葛拉漢&大衛陶德
要做到真正的投資,而不是碰運氣的投機,你的投資行為就必須要有合理的依據。唯有透過仔細檢視與徹底分析,你才能從中挑選出合理而穩健的投資標的。
◎選擇的關鍵是,要能正確評估你考慮投資的公司未來發展的潛力。
你必須對這家公司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合理預測這家公司未來的財務表現。這只有在你深入了解這家企業的營運狀況,以及未來獲利的計劃之後,才有可能做到。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導讀

嘴:最近巴老又再度推薦《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我把陳年筆記找出來,同時參考「大師輕鬆讀」的摘要。我慢慢PO,網友慢慢看。
這書很有價值,巴菲特說每位投資人至少要讀它們20遍以。但我並不鼓勵大家去買,因為中譯本翻譯有點脫節,簡字版網路就有。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導讀
葛拉漢畢生共出版了5本著作,其中《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以及《投資報表》(The Interpre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並稱是葛拉漢的3大經典。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自1949問世以來,書中提出的價值型投資與安全邊際等觀念,歷經超過半世紀的試煉仍然歷久不衰
1972年的再版,不僅邀請葛拉漢的得意門生華倫·巴菲特寫序,並且在附錄中收錄了巴菲特的專文,成為本書最受歡迎的版本。(葛拉漢在1976年辭世)
2003年,美國《錢》雜誌(Money)資深編輯傑森史壞格(Jason Zweig)重編本書,加進了大量的註釋以及編者對每個章節的評論,以90年代及劉世紀初金融市場的起伏,驗證葛拉漢的投資原則
本書的價值,可以用巴菲特在1972版的序文作為注解:市場行為愈愚蠢,智慧的投資人能愈有機會獲利。追隨葛拉漢的投資理念,你將從大眾的愚昧行為中獲利,而不會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市場先生(Mr.Market)
「市場先生」是葛拉漢對股市價格變化的妙喻。當市場先生覺得樂觀時,所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報價就會拉高。但當市場先生覺得悲觀時,整個世界就會壞消息不斷,而報價就會走低。葛拉漢曾這樣評論市場先生:「如果沒有報價或許能有理性市場。」巴菲特更是建議投資人在買進持股之後,直接關掉行清播報的螢幕,不要看行情。因為「市場先生是個瘋子,他隨時想向你買股票,也隨時想向你賣股票,但他是個變來變去的瘋子。」

智慧型投資人是以經營企業的眼光來投資
智慧型投資人是以經營企業的眼光來投資,就像是要買下或是入股經營一家企業一樣。市場上有為數甚多潛在的投資標的可以選擇,唯有透過仔細檢視與徹底分析,你才能從中挑選出合理而穩健的投資標的。智慧投資有下列6項關鍵原則: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心得筆記 /富朋友理財 (轉載)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心得筆記  /富朋友理財  (轉載)

對於追求價值投資人來說,巴菲特是首屈一指的學習對象,而當認識巴菲特一陣子後就多少會認識他在投資路上的啟蒙老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也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而今天要分享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就是葛拉漢的經典之作。在這本書中葛拉漢除了把他的投資觀念分享出來之外,連如何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價也幾乎寫了出來,也因為巴菲特從來沒有對外界公佈他計算公司價值的方式,這本出自巴菲特啟蒙老師的書就變成想要學習價值投資的人一本重要參考書。

雖然巴菲特師承葛拉漢,他也曾說過葛拉漢是影響他生命第二重要的人,而且直到現在巴菲特還是會重新讀《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他也建議所有的投資人都應該多看幾遍,不過我還是要強調一件事: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跟葛拉漢是不完全相同的,千萬不要誤以為看完這本書照書中教的就可以選到好股票。或許這是分享這本書內容與筆記前要先說明清楚,因為葛拉漢帶給巴菲特的是投資觀念與評估一家公司的策略,至於計算一家公司的實際內在價值,或是整個投資股票進出場策略,除了沒有人可以證實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外,從巴菲特唯一公認的自傳《雪球》,與巴菲特每年隨著財報一起寫給股東的信中,還有市面上其它相關的巴菲特書來看,都可以知道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與葛拉漢有所不同。

不過即使如此,這本書仍然充滿著重要的價值投資的智慧,看完這本書再回去跟巴菲特學習他的投資觀點,也將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如果想要進一步學習價值投資的能力話還可以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去看葛拉漢其它投資著作,筆記最後我會列出可以延伸閱讀的書出來。另外這本書曾經改版幾次,在最後一個版本中,你會看到葛拉漢常在書中說到類似這樣的話:「關於這樣的判斷策略,我們仍維持同樣的想法」,顯示隨著不同的版本葛拉漢都會重新檢視較早版本中的經驗是不是經得起市場考驗,從結果來看絕大多數都是適用的。
 
 

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用心於不交易 】2. 談競爭優勢的概念

【用心於不交易 】2. 談競爭優勢的概念
 
有的產業比較接近「完全競爭」端,有的比較接近「壟斷」端。我們要找的產業或公司,當然是後者。我們要買的,其實就是壟斷力量。因此,簡單來說,壟斷力量就是競爭優勢,而長期競爭優勢,就是獲利的保證。

◎整個「正和遊戲」投資法的核心,就建立在標的公司的長期競爭優勢上。管他風吹雨打,具有優勢的公司,總是能膁錢。所以我們能夠放心地長期持有,不用膽戰心驚,同時還能享受複利的果實,和股市偶爾出現瘋狂大漲(瘋狗浪)的意外之財。

◎巴菲特把一家公司的獲利當作城池,競爭對手看到有利可圖,當然無所不用其極地想來攻城掠地。這時,護城河有多寬,或有多深,就是一個壟斷力或競爭優勢的判別概念,而品牌、專利、特殊位置等,都可以構成壟斷力。有了護城河,敵人不是攻不進來,而是需要耗費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當然還需要時間才行。那些護城河既深且寬的公司,甚至會對敵人產生嚇阻效果,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具有長期競爭優勢公司的客觀數字
5-10年的EPS數字,穩定獲利者就有可能是具有長期競爭力的公司。至於獲利忽上忽下,甚至23年就出現1次虧損的,那肯定不是我們要的公司,可以立即剔除。特別注意不景氣或金融風暴年度的狀況。例如20082009年,如果公司在這2年的獲利,都與正常年度所差無幾,就更能證明其競爭優勢了。
每年EPS維持在3元以上我就很滿意了,2元的也可以接受,但我們寧缺勿濫,並避開獲利過高的熱門公司。
ROE(淨值報酬率,或稱為股東權益報酬率)長年保持在一定水準(15)以上的公司,極可能就是擁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同樣地,ROE在近23年出現超高數字的公司,也要特別小心,因為那代表公司所經營的事業太好賺了,容易引來競爭對手。
◎具有競爭優勢的公司財源滾滾,根本不缺錢,所以很少舉債
如果一家公司有相當的長期負債,而且沒有跡象顯示逐年快速下降,就強烈暗示這家公司不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通常來說,具有競爭優勢公司的長期負債是0,或接近於0
董監持股不足或經常發生改選之爭的公司,則可以直接剔除。因為如果公司不錯的話,原始大股東為何要拋售持到最低水位?
◎員工被挖角、裁員、無薪假、抗爭...等事例,顯示出一家公司對員工的關係,僅止於冰冷的聘雇契約而已。這種關係是薄弱的,很容易瓦解。就算公司有什麼優勢,恐怕也不會長久。相反地,如果員工對公司有信心、有熱誠,會明顯表現在他們的持股上。
◎早期作者認為品牌一定比代工優秀,因此企圖尋找台灣的品牌公司,而忽略了代工企業。其實品牌世界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二線品牌未必具有優勢。花大錢去建立一個不痛不癢的品牌,倒不如在代工方面做到盡善盡美來得有利。
台塑企業的產品其實談不上品牌、專利等壟斷力,但因其具有高效率的管理經營能力,和長期建立起來的產業地位,也就具備了長期的競爭優勢。
許文龍喜歡用「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生意。企業或市場,就好像一個生態體系,個體與個體之間,有複雜的相互依存和競爭關係,企業不可能獨立生存。
 
時間
報酬與風險都可用時間來表逹,報酬和風險都離不開時間。報酬是1年的獲利率,風險則是1年的波動性。
若拿今天所看到的風險和報酬,去推估未來5年或10年的獲利,簡直是妄想,所以我們才要尋找具備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至少,我們要避開當紅的熱門股,否則,流行趨勢一變,就功虧一簣了。因為熱門產業會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和豐厚的資本投入,不時出現革命性的新產品、新服務,和新廠商,使得既有的優勢公司在23年的燦爛獲利之後,就遭受殺手級的競爭而失去優勢。但是一些利基型的小市場,常常為眾人所忽略,反而得以維持長期的獲利能力。因此,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最好還是避開當紅產業,選擇利基型的企業比較好。
 

霍華 馬克斯

【用心於不交易】4. 章不賠錢的投資

【用心於不交易】4. 不賠錢的投資
 
只要標的物不倒閉,而且每年有收益,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不賠錢的投資。由於不會賠錢,所以當市場空頭時,我們不會跟著恐慌。而市場多頭出現時,我們將有機會得到更高的報酬率。第1,只標的物不倒閉,而且每年有收益,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不賠錢的投資。第2,由於不會賠錢,所以當市場空頭時,我們不會跟著恐慌。第3,當市價上漲時,不論基本因素為何,表示市場熱中於我們手上的標的,而此時,我們是潛在的賣方。
 
陽性和陰性的建議
◎《黑天鵝效應》的作者塔雷伯把建議分成2種:陽性和陰性。
陽性建議就是告訴你要如何如何的積極建議,例如「如何在股市賺到1000萬」、「這樣做就可以贏得美人心」...等。
陰性建議則相反,就是告訴你不要如何如何的消極建議,例如「不要過度舉債」...等。
◎塔雷伯認為,陽性建議很容易得到人們的重視,卻往往會淪為江湖郎中的慣用使倆;陰性建議則通常不被人們所重視,卻常常是智慧的結晶。
例如巴菲特說:投資的第1個原則就是不要賠錢,第2個原則就是永遠不要忘記第1個原則。」連續2個原則都是陰性建議,而且環環相扣。
在正和遊戲裡,報酬會不斷地累積,假以時日,總有「回本」的一天,只要你的投資標的不要在中途倒閉或淪為虧損企業就行了。

我們可以從一家公司對於物價上漲的反應方式,來判斷它的壟斷力
◎葛林斯潘認為在金本位制度下,沒有通貨膨脹的問題,但自從人類進入「法償貨幣」之後,通貨膨脹就如影隨形、揮之不去了。
傳統上,對抗通貨膨脹的工具是黃金和房地產,而放定存則被認為是通膨的受害者。
◎想了解一家公司獲利能力是否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淨值報酬率ROEROE明顯優於通脹率的公司,我們可以初步認為,它具有抵抗通膨的能力。對於能力不足的公司,我們當然要把它剔除。
具有一定程度壟斷力的廠商,例如大賣場,則可以強勢地要上游供應商吸收成本,或是直接漲價,轉嫁給下游的消費者。而完全沒有壟斷力的廠商就只能當價格的接受者,默默吸收成本。
具有長期壟斷力的公司,通常有能力對抗通貨膨脹,這可以從歷年的淨值報酬率高於通貨膨脹率觀察得到。對於這樣的公司,我們還不能追高,必須等到股價低於一個程度時才能買進。(耐心+恒心)
要耐心等待,等股價低到一個程度時再買進。(PE<=10)用高價去追熱門股,除非這家公司的成長力驚人,否則要長期持有以對抗通膨是很困難的。而什麼情形會我們買到便宜的好股票呢?答案是退流行、股市下跌、公司出現短期問題,或是冷門股等。
操作方式
1、尋找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
2、耐心等待空頭,等待價格跌到我們所能接受的範圍內。
3、買進股票長期持有,中途如有發放股利,則全數再投資。
4、期間如有暴跌,可考慮加碼;如有暴漲,可考慮出售,但若錯失機會亦無妨。

如果一家公司歷年都賺錢,今年突然賠錢,股價應聲下挫,我們該如何因應?
複利的關鍵在於標的公司每年都要獲利!因為只要公司年年獲利,我們的投資總有回本的一天,只是回收年限長短的問題。但如果公司經常虧損,我們的投資就可能永無回本的一天。
巴菲特把公司的虧損分為單一事件型和常態型2種。單一事件型通常是意外事故,一下子讓公司產生巨額損失,但事件過去之後,就回復正常,獲利也將隨之回升。譬如說,停電造成生產線停機,並產生大量的廢料;颱風造成庫存全毀,某批產品因意外,而蠢生巨額賠償等。這時候,股價因意外而下跌,我們不僅不該賣出持股,反而還是買進的大好時機。巴菲特在美國運通出現弊案,股價大跌時,全力買進,即為一例。如果是長期競爭力出問題,我們就必須賣出,如果是暫時性的因素,就應該抱牢,甚至於還要加碼買進
◎實務上,我們碰到一家經年獲利的公司,突然在某個年度襲生虧損時,並不是那麼容易去判別它究竟是長期競爭力出現問題,抑或是短暫的因素所造成的。表面上的虧損理由可以是原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成本售價下跌,或是訂單流失等,但實質上的原因只有一個:競爭力不足。如果競爭力夠強,上述因素都可以一一克服,至少不會一拖數年無解。一家強勢的企業,甚至絕對不會虧損。因此,當我們看到公司虧損時,而且問題不是意外或短期現象,就要提高警覺,並在適當時機賣出持股,千萬不要戀棧。既然無法判斷公司虧損是否來自於永久性的競爭力消退,如果我們趁早退場,就可以保留實力,把資金投注到其它值得投資的地方

投資組合問題
如果市場有足夠的理想標的,極度分散的做法當然是最好的了。
巴菲特強調集中持股在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不要隨意分散,尤其是不要「為分散而分散」。(精挑細選、寧缺勿濫)
5-10檔已經夠了,即使看錯其中12檔,而其他持股正常發揮作用,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用心於不交易】3. 你複利了嗎?

【用心於不交易】3. 你複利了嗎?
 
複利就像穿隧
◎複利就是「錢滾錢」,過程就像開鑿隧道,一開始進展緩慢,而且越挖越暗,以至於意志不堅就會半途而癈;但持之以恆的人,終究會把隧道鑿通,一旦豁然開朗,就會發現自己其實己經獲利頗豐。
複利隱含有2個重點(不賠錢再投資)1個條件(自己的錢)。首先,我們要有一筆錢,然後投資獲利,不論賺多賺少,但一定要賺到錢。接著,把賺到的這些錢,再拿去投資,再度賺到錢。從頭到尾,最好都是你自己的錢。靠借錢投資,來逹到長期複利作用,這是高難度的行動,充其量你只是在幫助別人完成複利工作。
◎枯燥是常態。複利的枯燥乏味,是所有想要致富者的魔咒。長期來看,投資的最關鍵因素還是複利。

來自企業成長的複利
◎優質的成長企業,可以幫投資人帶來複利效果。(股利再投資)企業的「有機成長」:優秀的企業把每年的獲利再投資,不論是用在擴廠、增添設備、開發新市場,或是改善技術,都可以帶來成長。這種本業上的成長,就叫作「有機成長」。
◎企業把資金拿去轉投資,或從事併購活動,這樣所帶來的淨值成長,就值得商榷了。併購或轉投資不能說不好,而是說,脫離本業的投資,變數相對比較多。再者,如果要從事本業以外的轉投資,我們自己去找別家上市公司投資就好了,何必把錢留在該公司,交給經理人去做呢?
◎企業往往會把每年的獲利,以現金的方式發放給股東(配息)。這等於是對股東說,如果要複利的話,請自己想辦法!

與泡沫崩盤共舞
◎一檔股票抱個幾年,很容易就會碰到1-2次大崩盤或大泡沫。大多數時候是理性的,但偶爾,也許是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泡和崩盤。泡沫和崩盤都是股市的極端表現,這時的市場充滿了貪婪或恐懼,讓投資人失去理智。
泡沬的認定很簡單,即股市大幅上漲,股價脫離本質,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高得離譜。崩盤則剛好相反,即股市大幅下跌,股價遠低於本質,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低得離譜。
◎如果股價超過本質太多(本益比>20),就暫時停止股利再投資。因為過高的股價,會使股利所能買到的股數大幅減少,從而侵蝕長期的複利效果。你可以先將這筆錢保留起來,等待有朝一日,股價再度跌回合理價位時(本益比<10)再買進;也可以拿去購買投資組合中,其他股價合理的股票。
如果在投資當中,出現「正向黑天鵝事件」,我們就當作中樂透一樣,好好享受一番吧!因此,當持股意外大漲,而且漲到遠超過基本面時,我們可以實現獲利
《黑天鵝效應》指不可預測的罕見事件,看似極不可能發生,卻會突如其來地發生。它具有3大特性:(1)不可預測性;(2)衝擊力強力;(3)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像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股市崩盤就是一種黑天鵝事件)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用心於不交易】1. 選擇容易的障礙去跨越

回顧我的投資紀錄,發現 價值投資 一直是我獲利不菲的一 塊,我花一點時間把過去做的,最近看的重新檢視融合一 遍,並分享一些讀書摘要...


書摘《林茂昌:用心於不交易 我的長線投資成功秘訣》

前言 用心於不交易
巴菲特說:在投資的路上,我們只選擇容易的障礙去跨越,跨越難度高的障礙並不會加分。 當我們開始從概念上真正理解,懂得如何以長期競爭優勢的企業建立一個「不賠錢」的投資部位,懂得如何用不賠錢的投資建立複利機制,便會瞭解到,為什麼巴菲特說,投資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賠錢了。
如果你問我,股市投資的祕訣在哪裡?老實說,祕訣就在「不交易」這3個字。價值與價格,是交易世界與不交易世界相交會之處。
巴菲特:「買股票時,應該假設明天開始股市要休市3-5年。... 若你不打算持有一支股票逹10年以上,那麼你當初根本就不應該買進。」當你打算投資一家公司10年以上時,你看的不再是頭肩頂、黃金交叉,或是 RSI這類的東西,而是這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前景如何、獲利如何等等。然後,你會把焦點放在些更重要的概念上,例如價值、長期競爭優勢,和複利等。
競爭,這個概念是個體經濟學的核心;複利,則是投資最關鍵的因素。
 
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
在連續的零和遊戲裡,如果每一局的輸贏是個公平賭局,最後將由1個人勝出,其他人則會破產,這就是財富自然集中的效果。好的越好、壤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勝利的果實並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參與者,而是贏家全拿。
大富翁遊戲的「馬太效應」:
剛開始,每個玩家的實力都差不多看不出誰贏誰輸。但玩個幾圈下來,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某個玩家累積了不少錢,而且魔有雄厚的房地產。此後,其他玩家只有一路挨打的份。最後,這個遊戲一定有個贏家,而且只有一個贏家,其他人都輸到破產,從未有和局發生。現在,假設一開始發給玩家某甲10倍的資金,你會發現最後的贏家就是某甲。
◎金融操作的「馬太效應」:
各家說法不一,...有的人主張優勢來自於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審慎而老練的大戶,較能夠長期地把風險管理工作做好,從而有長期的獲勝機會,反之,過度槓桿操作或沒經驗的生手很容易被斷頭出場。資金薄弱加上風險控管失當的人,容易以失敗作結,尤其是在市場有大波動時;而他們所損失的錢,在零和遊戲之下,就進了那些風險控管比較好、資本比較雄厚者的口袋裡。這些贏家賺了錢之後,承受風險的能力又更上一層。因此,無限玩下去的結果,就形成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最後是大多數人賠錢,少數人賺錢。
不論在哪個領域,一旦在某方面取得些許優勢,就有很大的機會進一步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1章 選擇對的遊戲
隨機漫步理論後來成為現代投資學以及選擇權評價理論的基礎。他認為在任何一個時點,投機者的期望值是零。也就是說,股市的漲跌,就好像在猜銅板的正反面一樣就行了。猜對了,你得到1塊錢,猜錯了,就要賠1塊錢。而銅板是公平的,所以猜對和猜錯的機率相同,都是一半的機會。大多數的時候,買賣雙方所研究的資料內容,其實大同小異,甚至於完全相同,只是他的結論是「賣出」,而我們是「買進」至於誰對誰錯,或是誰輸誰贏,恐怕只有日後才能見真章。
◎短線操作、想要迅速獲利的人,他們玩的是零和遊戲,所以總是以漲跌為思考主軸。
零和遊戲裡,有人贏錢,就一定有人輸錢;而有人輸錢,就一定有人贏錢。贏家拿走的報酬,正好是輸家所賠的錢。玩家和玩家之間,處於對立的狀況。賭博、期貨與選擇權交易,如果不考慮手續費和交易稅,其實就是個典型的零和遊戲。背叛和坑殺才是最佳策略。
長線交易者會思考你所投資的公司,對客人提供了什麼產品或服務,是否構成一個「客人滿意、公司賺錢」的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投資其實就是參與一個正和遊戲,而且,這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只要是股東,都可以按照比例分享。
◎當你選擇不同的遊戲,就會有不同的思維邏輯。
一個人的心裡在想什麼、關心什麼,一定會表現在他的言談之中。因此,當他關心的是短線漲跌與股市動態時,談話間便少不了行情預測、成交量、外資法人進出、融資融券狀況,以及線形走勢等。如果你去問那些短線進出的朋友,我想,9成以上的人會認為自己對行情或股票的漲跌很有把握,但除了極少數是賺錢的高手之外,很少人是真正的贏家。
如果一個人在股市裡所參與的是正和遊戲,他會關心公司的獲利能力、業績、經營績效、競爭狀況、客戶動態、產業新知等,就好像自己有個小事業似的。由於正和遊戲的報酬可以長期累積,這樣的朋友便會關心複利與報酬率的問題,也會思考企業和產業的長期競爭狀況。熱門產業固然迷人,但把時間拉長,一些沉悶卻有穩定報酬的事業,或許更具有吸引力
...
 
 
 

 
 

【巴菲特選股魔法書】GDP、利率、匯率如何環環相扣

【巴菲特選股魔法書】GDP、利率、匯率如何環環相扣
我第一次看《巴菲特選股魔法書》時,非常在意作者的選股方式,隔了5-6年,我再看這本書時,我更喜歡如下的小故事,觀念,一通百通。
套用股市觀念解讀經濟學,GDP(國內生產毛額,毛額 是未扣掉成本的意思)猶如一家公司營收。一國的營收一旦衰退,股價(即匯率)就會跌;若硬要維持股價不變,就得支付較高的股利(即利率)

GDP、利率、匯率如何環環相扣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年東南亞各國貨幣因外資徹離而競相貶值,經濟大幅衰退;香港也受到打擊,但港幣卻一直不貶,還堅持聯繫匯率,與強勢美元掛鉤。國際炒家紛紛看出這項不合理,拚命放空港幣與恆生指數期貨,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索羅斯。港幣被高估,利率必然上升,當時隔夜拆款利率曾楓漲到300%,導致恆生指數由15000多點暴跌到6000多點,索羅斯打的主意正是想賺放空期指的錢,因為他深知港幣的聯繫匯率政策不可能改變,那是香港做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保證。國際炒家的如意算盤,後來被香港史無前例的措施打敗,動用外匯存底來護盤。港府動用了1181億元港幣,集中買進恆生指數33檔成分股,把指數從6000多點硬是拉到 15000點,迫使炒家損失離場。這次動用外匯存底來護盤的措施,是應加以批評的,因為外匯存底並不是政府的錢,它只是一種兌換,就像到遊樂場去玩要先換代幣一樣,有多少現金換多少代幣,它是貿易順差與資本淨流入的總和。香港政府實在不該擅自動用,就像遊樂場的老闆不該把遊客兌換代幣的錢,又換成代幣一樣,這將造成代幣失去價值,因為沒有等值的現金來做保證,一旦遊客要結清出場,想把代幣換回現金時,將無錢可換,這會造成國家信用危機。所以事後,港府很快把買進的股票設了一個盈富基金,供市民認購,套回現金。這種安排也可以避免在市場上大量釋股,又把股價打回原形。

套用股市觀念解讀經濟學,GDP(國內牛產毛額,毛額是未扣掉成本的意思)猶如一家公司營收。一國的營收一旦衰退,股價(即匯率)就會跌;若硬要維持股價不變,就得支付較高的股利(即利率)
 

GDP(國內生產毛額)=營收

GDP年增率(經濟成長率)=營收成長率

匯率=股價

利率=股利

外匯存底=遊樂場的代幣
 
201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