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轉載] 2014/07/16 陶冬:定向降准及其背後



2014/07/16      陶冬:定向降准及其背後
全世界經濟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央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令銀行盈利十分亮麗,但是卻無法讓銀行將資金轉介到實體經濟中去。銀行去仲介化,阻斷了貨幣政策向經濟的傳導機制,一方面金融市場熱錢滾滾,另一方面實體經濟卻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尷尬。為此各國央行各出奇謀,力圖打破流動性怪圈。英格蘭銀行為中小企業信貸擔保,歐洲央行最近承諾為借貸實體經濟的銀行提供超低息流動性支持,中國人民銀行則啟動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程式。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連續3定向降准的決定,標誌著中國貨幣政策在方法論上的一次重大調整。過往的貨幣政策,講究全國統一,無差異性地利率或流動性政策,但是如今的貨幣政策著眼點便是通過差異性的政策,以聰明彈的形式,對實體經濟中薄弱環節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支持。定向的真意,在於差異性、針對性。同時,央行的政策標的,似乎在從數量控制(在某種程度上即是即是量化寬鬆)趨向價格控制(即是通過影響利率曲線,微調資金的短期和長期成本)。為此人民銀行甚至準備祭出新的政策工具,促進銀行重回實業借貸,降低資金成本。
李克強內閣發軔以來,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在出臺刺激性經濟政策上顯得十分謹慎。其實政策決策層內部,對如何運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是有爭議的,最終中國人民銀行的思路似乎占了上風。人民銀行不認為中國整體經濟缺少流動性,只是個別領域由局部性的資金短缺現象。同時,債務槓桿已經拉得很高,進一步放水可能對金融的長期穩定構成威脅。而且每一次放寬貨幣政策,都帶來房價的飆升,加劇房地產市場失衡


筆者贊同人民銀行對流動性的分析。的確今天實體經濟並不是全面性的缺錢。民營投資意欲低下,所以民營經濟對投資資金的需求頗為低迷;國營企業在銀行隨時可以拿到貸款,房地產市場更是熱錢橫流;居民手中儲蓄太多,安全及回報合理的投資工具不足。缺錢的只是經濟的部分角落,主要分2類。
1)小銀行之前過度炒作,槓桿過高需要錢。開發商大量屯地炒作,現在賣房不易,資金周轉出現困難需要錢。這些其實是政府希望控制、濟泡沫的領域,不到萬不得已央行並不想放水。
2)民營小微企業始終無法得到銀行借貸的支持;3農經濟在中央層次上獲得支援,但是在信貸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民營企業目前面臨互保危機,一家企業跑路,整條債務鏈受到威脅。這些經濟的軟肋,但又是政府希望扶持的。最後還有一個令政府糾結的領域,就是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為出政績,大舉借貸上基建專案,多數地方資金趨緊。地方政府是政府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很難坐視不理,但是另一方面北京又必須消除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不能讓他們不計後果、不計成本地舉債。
整體經濟並不缺錢,個別部門流動性不足,但是個別部門中又需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這是成就貨幣政策趨向于定向寬鬆的宏觀經濟背景。北京一方面希望為實體經濟中有需要的部門輸送流動性,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再次放水重新點燃房地產炒作之風;北京一方面願意適度與定向地增加流動性供應,另一方面並不情願改變貨幣政策微弱偏緊的大環境。定向寬鬆變成為新的政策方法論,在政策意向上可進可退,在資金流向上針對性也較強。
目前貨幣政策的另外一個重要思路是,適度提高短期資金成本,降低長期借貸成本。中國已經從全球金融危機後的非常時期走出來,央行也明言經濟去要去槓桿、降過剩產能。政府樂見短期銀行間拆借利率、7repo利率上升,短期市場利率的確在尋求新的均衡點。但是同時,政府認為長期融資成本過高,正在窒息投資,並埋下威脅金融穩定的種子。銀行金融仲介功能弱化,令大批實體經濟中的企業無法循正規銀行管道獲得銀行信貸,被逼通過影子銀行集資。2009年後銀行信貸幾乎沒有增長,影子銀行業務暴漲,便是信貸失衡的寫照。影子銀行經過層層通道,利率也就不斷加碼,到最終用戶手中的資金成本往往是雙位數的,筆者最多見過30%的利率。對信用風險高貸款個案徵收較高的利率無可厚非,但是由於經手環節眾多而墊高利率,既不利於投資的健康發展,也埋下了今後危機的種子。定向寬鬆,也希望舒緩實體經濟中高利貸現象。
其實許多影子銀行的資金本來就源自銀行,銀行礙於監管將部分表內業務移向表外。如此操作,銀行的帳面好看了,風險卻未必變小了,最終集資成本增高了。目前的監管趨勢是讓銀行的表外借貸重歸表內,增加業務透明度,將表外借貸納入監管,同時降低借貸成本。
定向降准,是一項政策創新,意在將流動性輸送到政府希望扶持的領域,並降低資金成本,但不至於造成新的流動性泡沫,其政策立意無疑是正確的。定向降准的政策效果目前並不清晰,一切取決於銀行。此項政策的關鍵,是銀行會不會真的將資金傳導到政府希望扶持的領域。

1,這些領域的信貸風險並不低,也沒有國企母公司作擔保,銀行過去不願借貸,在信貸環境轉差的今天銀行是否跟著政府指揮棒轉,尤為未知。
第2,銀行很可能將其他貸款包裝成3農、小微貸款,稀釋政府為此等領域的政策善意。筆者認為,在銀行金融仲介功能恢復之前,央行試圖通過銀行來向實體經濟輸送流動性,效果未必理想。
真正的政策創新,應該聚焦於改革。利率市場化,打破銀行壟斷,讓願意為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的民營資金入場競爭。這是打通實體經濟融資血脈,降低資金成本的正途
(本文原載於財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