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我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經濟新聞看法(1)

最近做了幾場經濟情勢分享,發問最多的問題是「我是如何形成獨特看法」,我試著整理一下自己的新聞解讀過程…

[聊聊經濟1] 要讓經濟新聞對自己有感,最簡單的是從「數字」著手。
了解數字的組成、與份量。譬如美國3次QE,4兆美元,這是甚麼概念﹖它大約是1/4美國1年GDP,約1/20全球1年GDP。進而日本2.x兆美元的QE,大約是1/2日本1年GDP;歐洲QE的1.1兆美元QE規模,大約是1/10歐洲1年GDP,這樣你自然就能評斷哪個國家有良心,哪些國家太過…。

[聊聊經濟2] 要讓經濟新聞對自己有感,第2便是要從「人物」著手。
主角發言當然要洗耳恭聽,這就是「局勢」中所謂的「局」。好的主角,言必有物,有証量。
台灣官員中我會注意彭淮南、曾銘宗,前政院陳沖…等人。國際人物中,除主要國家領導人、央行總裁外,各產業「神」字輩人物,有股神、債神、日圓先生、油神…,他們對「總經」總能有獨特見解,可以學學他們的思考邏輯。

[聊聊經濟3] 貨幣、石油、糧食的新聞優先,科技類多注意網際網路的發展。
沒時間收集新聞的人,久久一讀老謝的「報導性」文章,應有提綱挈領之效。讀完新聞先判斷是經濟性或是政治性,量體是否大到足以成為關鍵因素或形成轉折,再把過去相關的重要新聞串成故事。

[聊聊經濟4] 要保持「客觀」,勿過度解讀。若要彌補自己專業不足,還得找幾位有見地的解讀員
例如有關央行的問題可請教彭淮南(網路上找得到央行季報,值得一讀),葛老台下發言比台上有參考性,要了解美國觀點便聽聽克魯曼怎麼說(但國師會隨政權更替),金融時報要比華爾街日報好一點,陶冬有定期專欄…。老共的人民日報、新華網較有權威性…。有些評論員用語腥辣,要懂得擇中取捨。
(後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