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2014我讀論語的新體驗(1/5)

小時候讀「論語」,孔夫子好談「仁」、「義」「禮」之類的,總覺得既八股又虛偽,「至聖」這個稱號恐怕是過當了。30年後,我的女兒唸高中時也讀「論語」,還是覺得枯燥無趣。
最近有一本火紅的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裡面有一段話:
學『歷史』對你而言,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如果無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歷史?如果有用,請明確地說出來用處是什麼?」,如果改為
學『論語』對你而言,究竟是有用還是無用?如果無用,為什麼我們從小就要學『論語』?如果有用,請明確地說出來用處是什麼?」
勾起了我重新檢視「論語」的動力,也許可一併解決我與女兒的歷史共--論語」。
但這一次,孔子的思維美得讓我驚嘆不已。
孔子懷才不遇,轉而致力於教育事業打破常規27歲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讓平民子弟也有入學讀書的機會在春秋末期孔子從事教育時間最長,所辦學校規模最大,招收學生人數最多,實行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最深。我們現在談全人教育(人才、人格、人文教育)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在實施
人才教育指的是專業培訓,孔門弟子學六藝、讀六經。孔子是第1位提出學、思、行3者結合的人廣取博收、以學為樂、學思並用、學行統合孔門非常精闢的一套學習方法廣取博收則同時涵蓋不恥下問《公冶長》、擇善而從《述而》多聞多見」《述而》 等概念
思而後得,思學相輔行而後深刻,行、學統合。這裡的思和行,取思考和實踐之義。《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清楚說明行更重於學
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在」。人人(二人),人與人,所以《論語》多談做人少談做事因為做事說到底還是做人做人(愛人)不是做一個好人,而是做好一個人。做好一個人,先從做一個真實的自己開始,再推己及人(愛人如己),修養和能力達到了,甚至捨己為人(愛人勝己)。愛也有親疏之別先愛自己再愛別人,先愛父母,再汎愛眾
以上就是孔門最精彩學、思、行()的學習理論仁是內心自覺禮是外部規範、行為準則。由於孔子身處封建時代,他希望透過「禮」教,來達到《禮記·禮運》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 (《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但「禮」的規範頗為繁複,我就不想再深究了
讀論語還有個技巧你要同時參考呂氏春秋、孟子、孔子家語、史記、左傳、說苑…等書,收集夠多的故事後,讓每個歷史人物躍然紙上,活靈羅現,這樣唸起來就很有趣了,而以上這些題材Google一下就有完全不用花錢
前一陣子大家對台灣「語言癌」的現象感到憂心,名師們大都直指國語文上課時數太少是元凶,我倒覺得上課時數多也沒甚麼用,如果現行老師的教法數十年如一日,既引不起學生興趣,更談不上能與網路時代契合。學『論語何用?

※孔子的教學方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德以育人、啟發誘導、誨人不倦;
※孔子的學習方法:廣取博收、以學為樂、學思並用、行學統合。
《論語》裡,「思」字出現24 次,「行」出現72
《論語》「禮」字出現75 次,「仁」字105 次。
※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語言癌 http://calvin-scyen.blogspot.tw/2014/12/20141219-xx.html
《論語》章句歸類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推己及人,將親情之愛推廣到一切的人。
◎《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中庸》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學而》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5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路》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
◎《憲問》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衛靈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里仁》子曰:「苟志於仁,無惡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