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身處知識的危機中,但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改變了知識的根本架構,也改變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網路化的知識,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假如是缺水,解決之道顯然是要找到方法,讓水源充足。可是身處在知識的危機之中。我們連「知識」是什麼都不能意見一致,所以也不知道解決的方法長什麼樣子。(P.247)
網際網路的基本特性:(P.248-258)
1,豐饒。比起以前只有電視和實體圖書館的年代,我們現在可以取得的東西遠遠超出那時的想像。◎網際網路的豐饒樣貌,讓舊時的豐饒相較之下顯得貧瘠。於是我們講求「先包含一切,再想要怎麼過濾」。向前過濾並不會濾掉任何東西,不會把東西排除在外。
2,連結。想法可以用超連結結合在一起,只要用滑鼠點一下,就能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
3,沒有權限(不用特別准許)。網際網路的預設設定是置他們想要的東西大家都能任意在網際網路上閱讀、發表和建置他們想要的東西。
4,公開。你看得到的束西其他人通常也看得到。網際網路是一個廣大的公開空間,讓訪客或內容受到局限才是例外。
5,沒有定論。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聞愈久就會看到愈多證據,說明我們不可能完全同意任何事情。
利用以下5種方式,可以幫助網路化的知識成為福音:(P.252)
1,開放存取
◎「先包含一切,再想要怎麼過濾。」一個人若是擅長過濾,開放的網際網路對他的用處就愈大,也愈有價值。1,開放存取
◎就算我們愈來愈能從開放存取獲得助益,著作權的限制卻也變本加厲。從1989年起,美國所有的作品都自動擁有著作權。雷席格和另外幾個人在2002年創立「創用CC」,或簡稱CC。CC讓人可以輕而易舉宣告,別人可以不用經過准許,就直接使用某個作品。目前已經有幾億項作品公開在 CC 的條款之下。用 CC 的方式發表作品。美國開國元老把著作權視為必要的暫時限制,應該保持一段合理的時間(那時是2014年,現在是著作權所有人死後70年),而後作品就進入公眾領域裡!這樣可以合理平衡創作動機,和受過教育、有創造性的大眾的利益。
2,提供智慧可以用的攀附之處
◎豐饒的策略有兩個主要的危險:1,我們找不到想找的東西;2,我們會找到很多只滿足最低俗慾望的東西。
◎絕大多數的東西都是垃圾。所以,我們需要判斷和過瀘的方法,而這又特別困難,因為一個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個人的黃金。在網際網路的新公眾領域裡發表文章時,如果提供「後設資料」,就能讓人更容易找到。(P.264) …網際網路若有更豐富的後設資料,就會有更多更可用和更好用的知識。(P.267)
舉例來說,eBay上某位賣家的14000次交易裡,有99.9%都有「滿意」的評價;網站上列出這樣的通知,比起知道這位賣家在牛津大學教書會來得更有用。你知道你的社群網路喜歡某間當地的餐廳,比你知道當地挑嘴的餐廳評鑑家不喜歡這問餐廳來得有用。我們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系統,而且我們也毫無疑問會繼續發展下去。
3,連結所有的東西
4,不拋棄任何機構化或制度化的知識(老幹新枝,兼容並蓄)
◎傳統機構和制度(像是大學)會把一些人放在同樣的空間裡,讓他們發展想法,而這些機構或制度會定義出知識的條件,並授予認證資格讓其他人可以信賴這些知識。傳統機構和制度的優點,也正是它們的缺點。相較之下,
◎網際網路狂野又高度連結的特性,完全不遵守機構與制度的界線。…網際網路不會讓資訊與通訊和社交切斷開來。
◎網際網路不會讓所有的機構和制度瓦解;相反地,這些機構和制度更加嵌入網際網路裡。另外,網際網路也發展出自己的機構和制度,而它們有跟傳統的機構和制度一樣的缺點。
◎當大家都能取得這一切知識時,網際網路就會從組織層面開始變得更加聰明。不僅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和利用這些資訊,而且當其他電腦的應用程式可以取得這些資訊時,開發人員還能將其統整、分析、連結和混雜在一起,找出方式讓這些資訊更有價值。如果我們想要這種新架構引領我們向知識邁進,而不是懵懂無知的話,傳統的機構和制度必須全力絕注網際網路。(P.271)
5,教導所有的人
◎網際網路的開放性,代表這些訪客裡會有些人不知道網站的思維。因此,如果能清楚說明網站裡可以進行哪些對話,◎如果想要用網際網路來推動知識,我們必須從小教導下一代如何使用網際網路、如何評量各種宣稱的知識,以及如何擁抱差異。
1)學習如何操作,
2)跟以前比起來,我們更需要這種批判能力(思辯能力)。舉例來說,我們必須更能分辨垃圾謊言和有詳實紀錄的論證,並且要更開放地接納新的想法,和學習如何參與多向、跨文化的討論。
3)學習擁抱差異(最困難)。若要進行可以一課知識進步的討論和合作,回聲室是必備條件;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把自己局限住,只能容許最細瑣的芝麻小事來擾亂我們的底線,我們就會讓自己變笨。因此,若要讓網際網路的知識容量最大化,我們必須抗拒自己的傾向,不能只跟同類相處。
◎網際網路對我們而言,既是一種契機,也是一種模式。
契機: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讓我們更容易遇見不一樣的事物,並與之互動。
模式:我們可以把自己視為個充斥各種連結的網頁,連接到一個讓我們有意義,又會接納我們,讓我們特別的世界。由於從歷史上來看,我們會以自己擁有的科技來理解自己。
【相關閱讀】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3/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