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15/04/25 陶冬週記:希臘大限延後 美國加息照舊


2015/04/25 陶冬週記:希臘大限延後 美國加息照舊 
各國經濟資料差強人意、起伏不定,希臘債務救援金談判遲遲不見結果,但是這些不減資金增加風險權重的興致,全球風險資產價格更上一層樓,NASDAQ指數標誌性地收復了15年前的高地。上周中國和歐洲的PMI速報均明顯差過預期,美國的耐用消費品訂單也不理想,預示全球範圍內GDP增長可能比年初時預測的要弱。不過企業盈利算是理想,加上市場將經濟資料不佳當成進一步貨幣寬鬆(或更長時間的寬鬆)炒作,各國股市紛紛向好,資金從美國和德國國債中流出,孕育出股升債跌的一輪行情。歐盟峰會在希臘救援金問題上未能達成共識,希臘債務違約一事仍命懸一線,不過希臘股市卻開始反彈。美元本身缺乏材料,不過由於歐元受希臘局勢牽連,美元指數略升,黃金價格下挫。船到橋頭自來直,是市場對希臘危機的判斷(準確地說是希望)。歐盟峰會並未能就發放希臘救援金達成共識,與希臘的談判繼續膠著,但是市場的預期卻自來直了。上周之前,市場認為本次峰會是避免希臘5月初違約的最後機會,現在則認為希臘可以拖到6月份不違約。希臘已經出現流動性危機,而且情況在惡化中,不過根據最新的資料,筆者認為希臘還有幾個星期的支撐時間。在近期希臘有民間債務要償還,估計問題不大,關鍵是巨額的官方債務--歐盟債和IMF債。筆者現在相信,在接收地方政府小金庫後,希臘政府有能力償還5/12日到期的IMF債項,至於能否償還7月歐洲央行的GGB,就存疑了。估計希臘國庫資金勉強可以撐滿6月,給膠著中的談判多出一點時間餘地。但是時間始終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希臘政府的態度和拖到最後一刻希望對方讓步的策略。據報希臘首相和財相近日放下身段,表示願意在部分改革底線上作出讓步,包括就業市場和福利改革,不過他們在執政聯盟內部能否得到激進派的支持,尚是疑問,作出承諾後會不會食言,也是疑問。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8/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8/8)
◎儘管身處知識的危機中,但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改變了知識的根本架構,也改變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網路化的知識,讓我們更接近知識的真相。

9章 建立知識的新架構(我們需要再做些什麼才能讓網際網路變得更適合知識的架構)
◎假如是缺水,解決之道顯然是要找到方法,讓水源充足。可是身處在知識的危機之中。我們連「知識」是什麼都不能意見一致,所以也不知道解決的方法長什麼樣子。(P.247)

網際網路的基本特性:(P.248-258)
1豐饒。比起以前只有電視和實體圖書館的年代,我們現在可以取得的東西遠遠超出那時的想像。
◎網際網路的豐饒樣貌,讓舊時的豐饒相較之下顯得貧瘠。於是我們講求「先包含一切,再想要怎麼過濾」。向前過濾並不會濾掉任何東西,不會把東西排除在外。
2連結。想法可以用超連結結合在一起,只要用滑鼠點一下,就能從一個想法跳到另一個。
3沒有權限(不用特別准許)。網際網路的預設設定是置他們想要的東西大家都能任意在網際網路上閱讀、發表和建置他們想要的東西。
4公開。你看得到的束西其他人通常也看得到。網際網路是一個廣大的公開空間,讓訪客或內容受到局限才是例外。
5沒有定論。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聞愈久就會看到愈多證據,說明我們不可能完全同意任何事情。

利用以下5種方式,可以幫助網路化的知識成為福音(P.252) 
1,開放存取
◎「先包含一切,再想要怎麼過濾。」一個人若是擅長過濾,開放的網際網路對他的用處就愈大,也愈有價值。
◎就算我們愈來愈能從開放存取獲得助益,著作權的限制卻也變本加厲。從1989年起,美國所有的作品都自動擁有著作權。雷席格和另外幾個人在2002年創立「創用CC」,或簡稱CCCC讓人可以輕而易舉宣告,別人可以不用經過准許,就直接使用某個作品。目前已經有幾億項作品公開在 CC 的條款之下。用 CC 的方式發表作品。美國開國元老把著作權視為必要的暫時限制,應該保持一段合理的時間(那時是2014年,現在是著作權所有人死後70),而後作品就進入公眾領域裡!這樣可以合理平衡創作動機,和受過教育、有創造性的大眾的利益。
2,提供智慧可以用的攀附之處 
◎豐饒的策略有兩個主要的危險:1,我們找不到想找的東西;2,我們會找到很多只滿足最低俗慾望的東西。
絕大多數的東西都是垃圾。所以,我們需要判斷和過瀘的方法,而這又特別困難,因為一個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個人的黃金。在網際網路的新公眾領域裡發表文章時,如果提供「後設資料」,就能讓人更容易找到。(P.264) …網際網路若有更豐富的後設資料,就會有更多更可用和更好用的知識。(P.267) 
舉例來說,eBay上某位賣家的14000次交易裡,有99.9%都有「滿意」的評價;網站上列出這樣的通知,比起知道這位賣家在牛津大學教書會來得更有用。你知道你的社群網路喜歡某間當地的餐廳,比你知道當地挑嘴的餐廳評鑑家不喜歡這問餐廳來得有用。我們必須持續發展這樣的系統,而且我們也毫無疑問會繼續發展下去。
3,連結所有的東西
4,不拋棄任何機構化或制度化的知識(老幹新枝,兼容並蓄)
◎傳統機構和制度(像是大學)會把一些人放在同樣的空間裡,讓他們發展想法,而這些機構或制度會定義出知識的條件,並授予認證資格讓其他人可以信賴這些知識。傳統機構和制度的優點,也正是它們的缺點。相較之下,
◎網際網路狂野又高度連結的特性,完全不遵守機構與制度的界線。…網際網路不會讓資訊與通訊和社交切斷開來。
◎網際網路不會讓所有的機構和制度瓦解;相反地,這些機構和制度更加嵌入網際網路裡。另外,網際網路也發展出自己的機構和制度,而它們有跟傳統的機構和制度一樣的缺點。
◎當大家都能取得這一切知識時,網際網路就會從組織層面開始變得更加聰明。不僅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和利用這些資訊,而且當其他電腦的應用程式可以取得這些資訊時,開發人員還能將其統整、分析、連結和混雜在一起,找出方式讓這些資訊更有價值。如果我們想要這種新架構引領我們向知識邁進,而不是懵懂無知的話,傳統的機構和制度必須全力絕注網際網路。(P.271)
5,教導所有的人
◎網際網路的開放性,代表這些訪客裡會有些人不知道網站的思維。因此,如果能清楚說明網站裡可以進行哪些對話,◎如果想要用網際網路來推動知識,我們必須從小教導下一代如何使用網際網路、如何評量各種宣稱的知識,以及如何擁抱差異。
1)學習如何操作,
2)跟以前比起來,我們更需要這種批判能力(思辯能力)。舉例來說,我們必須更能分辨垃圾謊言和有詳實紀錄的論證,並且要更開放地接納新的想法,和學習如何參與多向、跨文化的討論。
3)學習擁抱差異(最困難)若要進行可以一課知識進步的討論和合作,回聲室是必備條件;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把自己局限住,只能容許最細瑣的芝麻小事來擾亂我們的底線,我們就會讓自己變笨。因此,若要讓網際網路的知識容量最大化,我們必須抗拒自己的傾向,不能只跟同類相處。
◎網際網路對我們而言,既是一種契機,也是一種模式。
契機:網際網路降低了阻礙,讓我們更容易遇見不一樣的事物,並與之互動。
模式:我們可以把自己視為個充斥各種連結的網頁,連接到一個讓我們有意義,又會接納我們,讓我們特別的世界。由於從歷史上來看,我們會以自己擁有的科技來理解自己。

【相關閱讀】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3/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當採用舊時階級式決策方式的企業愈來愈無法與網際網路切割之時,就算決策者本身沒有清楚意識到,其決策方式也會開始具有網路的特性。網路化知識遠遠超越單一人能掌握的範圍,若要做出最有智慧的決定,必須利用網路的力量
8章 聰明的網路式決策(網路化世界的決策和領導過程)
(伯格斯)理想領導決策模式
整個團隊能保持決心和動力,在外在情況變化時要能找到新的方式達成目標,在必要時要能轉換目標,在團隊成員負傷或忙於其他任務時要堅韌。這些是一個團隊希望達到的特質,而不是任何一個個人要具備的。從他的觀點來看,領導權要分布在整個團隊裡,讓這種特質為整個團隊所有,一如韌性是一個有機體所具備的特性一般。此間所需的領袖特質,並不是任何一個個人所帶來的,而整個團隊的能力(P.237)
傳統領導決策模式
◎奇異公司的威爾許站在一個金字塔上面,所有的重大決定都源自那裡。他會諮詢他的下屬,而這些下屬又分別詢問過他們的下屬。這個階級每往上一階,資訊就會變得更少:有愈來愈多的細節會被抽離出來,而每一步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廣大。如果非要到最上層才能做出決定,那麼過濾、減少和集中資訊是唯一合理的策略。(P.240)
網路領導決策模式
◎網路化知識的不確定性、彼此之間有太多爭議,會不會因而讓決策過程更加困難、更有風險?(P.231)
網路式決策有幾個特色:領導權盡量分散到整個組織、跨越階級的溝通和連結、以及主動自發的參與者。



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17世紀,培根將「知識」定義為建立於事實之上的理論;21世紀,網際網路正以相同的幅度重新定義科學知識。網路化的科學巨大到無法讓人知曉全貌、永遠針鋒相對,而且沒有定論,如此反而更接近科學家看待科學的方式
在這個新的連結大混亂裡,最仰賴真實情況的學科究竟要怎麼運作呢?
7章 太多科學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科學)
◎科學方法讓我們可以透過有良好對照、可以重複的實驗,區隔出特定效果背後的因素,進而驗證各種假說。不過,科學放在現實世界裡,常只因為某一項實驗有了出乎意料的結果,有些群眾至今一定會每天多喝一杯咖啡,數千名嬰兒在長大的過程一定聽了新世紀版本莫札特,我們的文化太常用這種方式來吸收科學知識。(P.183)
◎當培根認為與世界有關的知識,必須建立在與世界有關、經過仔細驗證的事實之上時,他其實是將「知識」重新定義為建立於事實之上的理論。網際網路的時代,正以相同的幅度重新定義科學知識。從這本書目前為止所討論的事情中,我們應該可以假設科學知識開始具備新的媒介所擁有的特性,使得科學知識變得跟它所屬的網路一樣:
1,龐大;
2不再那麼階級化(更扁平)
3更加持續公開;
4較少經由中央過濾(開放的過瀘器)
5更能容納差異
6超連結化(P.184)


2015年4月22日 星期三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本章是最囉嗦的一章
卡爾(Nicholas Carr)在《網路讓我們變笨》提出,網際網路正改變我們的腦袋,讓我們愈來愈難去吸收有深度的知識。溫伯格利用本章回應卡爾,比較了長篇幅思想(書本)與超連結的優劣。他認為,書籍是一種非連線、非對話式的單向媒介,將思想固定在紙張上,並塑造成書本的篇章。然而,網路化知識則沒有形狀與固定形式,論證能以自然的長度呈現,主題隨時能交錯連結,這樣「糾混」的網路也許更能準確反映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況。
超連結挑戰傳統以一頁接著一頁組織思想的方式。雖然如此,我們依然需要方法把各種想法組織起來,並帶出結論。
◎「海量資料分析正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
Google Ngram Viewer,從用字遣詞發現社會趨勢
 
6 長篇的形式vs.網路的形式(長篇幅思想與超連結網路的優劣)
實體書籍不再會是知識的主要文化形式
◎一個成功的長篇思想作品,會一步步陳述論點,面對反對意見,會提出論據,會得到結論。…如果你寫的是一本書,你非得拿可能出現的異議來跟自己對話不可,因為書籍是一種非連線、非對話式的單向媒介。我們之所以必須使用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不是因為思想應該用這種方式運作,而是因為書籍會把思想固定在紙張上。因為書籍是一頁接著一頁的,我們必須建立起一長串彼此相連的想法。…長篇思想之所以看起來會是這個樣子,純粹是因為書籍將思想塑造成這個樣子。而由於書籍是知識的媒介,我們就一直認為知識應該就要長這樣才(P.147)
◎書籍會有開始之處,是因為裝訂成冊的頁面總會有「第1頁」。頁面繼續向前推展,所以你也繼續向前推進。頁面是裝訂在一起的,因此會有一定的順序,你的想法也因此必須有一定的順序。所以,你向前推進的方式不光是寫下一個又一個的單字,還必須在所有的想法裡找到連貫性(P.152)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網際網路的天性就是具有多樣性,也包含許多不同的歧見。在一個大家不會(也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取得共識的世界裡,要怎麼理解事情。

5章 網路的多元與回聲(多樣性的重要性和限制)
探討多元性
我們都同意了「多元」會讓我們有更好、更強、更有根據。但是什麼是多元性適當的程度
1)多元性並非生而平等
美國社會科學家佩吉認為只有在以下4個條件成立的時候,多元性才會是更好的策略
1,問題必須要困難到任何單一的解題者無法每次都得到正確的答案(問題不能只有1個人懂)
 若非如此,你只需要1位非常出色的解題者就好了。
2,這個群體裡的人需要有相對於問題的聰明才智 (問題要有人懂);
如果問的是一個微積分的問題,一票很多元但不會微積分的人,解題的能力不會比一位微積分專家來得好。
3,群體裡面的人必須能針對提出來的解決方法,提供漸進式的補強與修正。
4,這個群體本身要夠大,而且必須從一個非常大又真正多元的母體裡選出來
要什麼樣子的多元性呢?種族﹖膚色﹖性別多少才足夠?生命經驗的多元性觀點、或啟發的多元性
2)共通點要剛好夠
共通性太高會導致團體迷思;共通性太小則會讓群體空轉,或是不斷地妥協,最後只能得到平庸的結果。
多元性最有效的時候,是當大家有共同目標的時候。藉由排除干擾性的多元份子,讓共通性夠高的群體可以一起達成一些事情。…要訣就是要讓多元性剛剛好足夠,而要量出「剛剛好」的分量,通常需要用比我們原先設想還要小的量匙。



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3/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3/8)
戴維斯是水泥專家,溢油防治技術研究所卻在網路上找到了他,成功解決了石油專家都解決不了的溢油抽取問題。透過網際網路,專業知識發揮了更大的效益,專家所形成的網路遠比專業意見的總和更聰明。
我們仍然需要從聰明、有知識的許多個人那裡得到最大的共同利益,可是我們做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用網路把他們連結起來。
4 專業知識在雲端(專業技能的網路化)
專家簡史
◎「專家」之所以能變成一個全職給薪的工作,跟我們的文化日益相信科學可以主導社會政策有關。(p.88)
從群眾到網路
◎索羅維基在2004年的《群眾的智慧》一書裡指出,彼此無相關性的人群可以比單獨的個人找出更準確的答案程。…聰明行動族(透過即時數位媒介聯繫彼此的人)和有智慧的群眾,代表的是2種可能在網際網路上發展知識的方法,而且往往只需要讓大家都連線,就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p.91) 
以下是網際網路最基本的5個特性
1)網際網路連結許多人
2)網際網路上有各式各樣的人
3)網際網路跟燕麥粥一樣,又黏又一塊塊的
4)網際網路是會累積  
5)網際網路可以無限制縮放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2/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2/8)
早在17世紀,已有人抱怨我們現在稱為「資訊過載」的現象。長期以來,我們使用刪去法,將過載資訊過濾出需要的知識;而今,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過濾的策略不再是刪除,而是將所需資訊過濾到最前面。 
網路時代篩選資料的方式改變(過濾到最前面)似忽改善了過去資料過載的情況社群過濾功能履建奇功更勝過去的專家系統。
1 知識過載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DIKW)
美國管理學大師華爾特認為:「資訊是有結構的資料,而知識是可用來運作的資訊」。(p.29)
資訊過載(p.31-39)
長期以來,…面對一個遠遠超出我們大腦容量的世界,我們最基本的認知策略就是將之過濾裁剪濃縮,成為一個更能處理的樣子。「知識」這個工作,一直都在減少我們所需要知道的東西。我們把標準放得太高了,有時候反而排除了一些其實值得好好考慮的想法,而且一旦假的信念被這些系統接受了,就算發現是假的也很難去除。
◎舊有的制度和機構,如報紙、百科全書和教科書之所以具有權威性,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們會替一般人過濾資訊。(p.39)
網路時代,我們感到輾轉難眠的,不再是這些資訊會讓我們發瘋,而是我們害怕自己得到的資訊還不夠多。…知識的連結方式不再使用刪去法,而是改用全包的方式,把每種想法的各種形式用廣泛鬆散連結的網路收納起來。(p.33)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 (1/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1/8)
網路思想先驅溫柏格(David Weinberger)的這本TOO BIG TO KNOW試圖重新定義知識,並推測當知識離開了紙張,知識究竟如何演變?以及提出我們又該如何運用知識。

導讀 陳穎青台灣得儘快跟上這些思考
當世界從紙本轉移到線上世界的時候,並不僅僅是載體有了改變;發表速度變了,連結性變了,回應速度變了,更新速度變了影響力的浮現方式變了過濾和篩選的機制也變 
傳統權威的影響力正在式微。而我們應對方式是什麼?
怎樣處理沒有經過專家認證,但實用有效的知識呢?
怎樣面對沒有篩選的「全部出版」呢?
怎樣適應新時代的「可靠性」呢?
怎樣對應隨時會更新,不斷有修正的知識呢?
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線上實驗、尋找解答。

前言 知識的危機:當知識的媒介從紙本轉入數位
網際網路既是照妖鏡哈哈鏡
◎過去,知識還是以紙本為媒介時的運作方式,知識體系的基本架構相當清楚:…有些人會認真讀書,成為某些領域的專家。他們會取得公認的條件,諸如學位、著作、獎項,讓我們更容易相信他們。他們辛苦工作的成果,會依照內容的種類和重要性,經由適當的審核程序,讓我們更加確信這些說法的精確度。各種發現愈來愈多,再加以證實以後,整體的知識就會增長。…這是知識還是以紙本為媒介時的運作方式。
數位時代,知識的發展保存溝通知識的媒介改變了。網際網路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有某個愚蠢的想法,都有辦法跟受過教育訓練的人說一樣大聲的話。我們會在線上形成只讓同一種聲音一直迴盪的「回聲室」,比起過去,我們的思考反而更少受到挑戰。 
Google在侵蝕我們的記憶,讓我們變
網際網路有各種流派的狂熱業餘人士,會讓專業人士沒飯吃。…
抄襲份子的勝出、文化的終結、黑暗時代的來臨,…
未來這個黑暗時代只會有眼神呆滯的自慰狂,他們用點「」的次數來評斷真理,用點閱次數來判別智慧,更只會把最有趣的東西當成知識來看待。(p.23-24)
◎當知識變得網路化,房間裡最聰明的人不再是站在最前面對我們說教的那個人,也不是房間內所有人的整體智慧。房間裡最聰明的人是房間本身:亦即把房間裡的人和想法連結起來,並將之與房外產生連結的網路。…我們的工作是要學習怎麼建造智慧房間,亦即如何打造讓我們更加聰明的網路,因為當建造的工作做得不好時,網路反而會讓我們更笨、更懊惱。(p.25)

【相關閱讀】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3/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4/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5/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6/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7/8)
《Too Big to Know》摘要與心得(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