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夥計的待客之道真得把我惹毛了。...
當別人得罪我時,
我有多想報復?我願意花多少成本報復?報復的對象是誰(夥計或店家)?報復後我真得快樂嗎?對方事後的道歉有用嗎? --- 本章Dan Ariely 提出科學的數據說明以上現象
《不理性的力量DanAriely》第5章有仇必報:為何正義必須獲得「伸張」?
■懲罰的快感
【觀察1】「信任賽局」(Trust Game)的遊戲
首先任不知彼此身分2人,被帶到不同房間。
發給每人10美元。你必須決定究竟要把10美元給另一位參加者,還是直接據為己有。
你們2人就可各自拿著10美元離開,遊戲也就到此結束。
如果你把自己的錢送給對方,我們就會給付對方4倍的金額。(對方會得到自己原有的10美元,再加上你送給他的40元(你的10美元x4))。
現在對方有2個選擇:
l)把所有的錢據為己有,亦即他會得到50美元,而你一毛錢也拿不到;
2)把一半的錢送回來給你,也就是你們兩人各得25元。
當然,問題在於你是否信任另一個人。你會把自己的錢送給對方嗎(也就是冒著失去自己那10美元的風險)?
而另外那個人會珍惜你的信任,與你分享所有的錢嗎?
|
好消息是,一般人都比傳統經濟學家所預期更具有信任感、更加願意互惠互利。多數人都選擇將自己的10美元送給對方,而他們的同伴通常也會以回送 25 美元做為回報。
【觀察2】「信任賽局」(Trust Game)的遊戲
如果你的同伴決定將50美元全部據為己有,你可以使用自己的錢來懲罰他―你每付出l美元(你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實驗團隊就會從你那貪婪的同伴手中扣掉2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你願意出2美元,你的同伴就會失去4美元,而如果你願意拿出25美元,你的同伴就會一毛不剩。
如果你的同伴背叛了你的信任,你會選擇這種昂貴的報復方式嗎?你肯從自己的口袋掏出錢來,好讓對方受到教訓嗎?你會願意拿出多少錢來?
|
◎即使是對素昧平生,未來也不會再見到的人,多數人還是願意信任他人。
主張人類理性的傳統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都太信任別人了。而這種基本的信任也正是何以當有人違背社會契約(建立在信任上)時,我們會如此生氣,而且還願意花時間、金錢(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懲罰犯人的主要原因。高信任度的社會比低信任度的社會擁有太多的好處,而人類的天性也讓我們直覺想要維繫社會的高信任度。
【觀察3】設計激怒方式
假設你去一家餐廳吃飯,發現他們在帳單上少算了一項。你會告訴他們帳單有誤,還是會默不作聲?如果之前服務生的態度剛好又令你頗為不滿,情況又會如何?你選擇默不作聲的機會是否會變得更高?
實驗助理Daniel特意尋找那些單獨進咖啡館的人。等到他們買好咖啡、坐定之後,Daniel就會走上前去對他們說:「不好意思,請問您願意花5分鐘進行一項實驗嗎?我們會付您 5美元。」大多數人都很樂意接受邀請。同意之後,Daniel就會給他們10張上面打滿英文字母的試卷。他向他們說明:「請您盡量找出這些試卷中相連的S,找到後把它們圈起來。做完一張後請繼續進行下一張。5分鐘後,我會回來收這些試卷,並付您5美元。」
5分鐘後,Daniel會回到那張桌子、收集好所有試卷,將一小疊l美元紙鈔交給參加者,並要求他們在一張收據上簽名。
激怒方式:Daniel在說明規則時接一通12秒鐘電話、閒話幾句、掛斷,然後彷彿沒發生任何事般繼續向參加者進行解說。受到電話干擾的人會心生不滿採取一些報復行為?
如何衡量他們報復的強度呢?
當Daniel給所有參加者一小疊鈔票時,他會說:「這是您的5美元。請您點收一下,然後在收據上簽名。」但事實上,丹尼爾每次都會「不小心」多給幾塊錢。有時他會給6塊,有時候是7塊,有時則是9塊。
我們想知道,參加者是否會違反一般社會規範將多出來的錢「據為己有」,以報復Daniel的不禮貌行篇?還是會將多出來的錢「還」給Daniel?在那通電話過後,參加者將多出來的錢據為己有的比例是否會提高?
|
「無激怒組」只有45%的人決定還錢,確實也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然而,短短12秒的一通電話卻能讓誠實還錢的人數減到那麼低的程度,更是讓人倍感不安。
【觀察4】代理人與委託人
代理人:Daniel對客人自我介紹說:「你好,我正在幫一位 MIT的教授進行一項實驗。」
委託人:Daniel對客人自我介紹說:「你好,我正在為我的大學論文進行一項實驗,實驗經費是我自己出的。」
|
◎人們的報復傾向不因為受懲罰的對象是代理人或是委託人而有所不同。人們只想看到有人為此付出代價,不管對方是代理人或委託人。
◎作者將自己對某汽車公司的復仇寫成一個案例,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
【觀察5】道歉的威力
這一次我們設計了3種情境,在「無激怒組」中,丹尼爾先詢問咖啡客是否願意以5美元的酬勞為我們進行一項為時5分鐘的實驗。當他們同意之後(幾乎每個人都會同意),他就會把字母試卷給他們,然後說明相關規則。5分鐘後,丹尼爾會回來收那些試卷,給每位參與者9美元,然後請他們在收據上簽名。
對於「激怒組」的人,整個流程大致相同,只是在解說規則時,丹尼爾仍會假裝接起一通電話。
第3組的情境與激怒組大致相同,但後面加了一個小小的變化·這一次,當丹尼爾拿錢給參與者·請他們在收據上簽名時,他會加上一句道歉的話:「對不起,我剛才不應該接那通電話的。」
|
◎「道歉組」退回金錢的情況就與完全沒有受到激怒的人一模一樣。「對不起」3個字完全抵銷了接聽電話所帶來的憤怒情緒。這個結果顯示,道歉真的有效,至少對當下而言。
道歉真是憤怒的最好解藥。1次激怒十1次道歉=0次激怒。
◎報復心理是人類本能之一,與信任感緊密相連。道歉真是憤怒的最好解藥。1次激怒十1次道歉=0次激怒。
◎但「對不起」講多了,也會失去它的神奇力量。
■結論
◎馬克吐溫說:「報復最大的缺點是:它的快感完全存在於期待之中;報復本身只會帶來痛苦,而非快樂;至少,痛苦才是報復最主要的目的與結果。」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說:「報復…就像推石上山,當你將它推上山頂,它卻會以更大的力量落下,砸斷那些原先推它上山的骨頭。」
◎雖然有這麼多勸人不要心存報復的忠告,但報復之心是我們能控制的嗎?
或許我們能用比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世事;也許我們可以數習到10(或10萬)再反應,讓時間幫助我們消氣,但多半時候,這些方法都只能暫時緩解人類共有的報復心理。
當我們完全無法壓抑自己的報復心態時,或許應該找出一種既能洩噴,但又不至於帶來負面後果的方法。
夢工廠的故事
第10章 短暫情緒的長遠影響
http://calvin-scyen.blogspot.tw/2014/04/danariely1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