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然而字裏行間均可尋到對人生的啟示。
一.名言座右銘:
老子的一句話:「強行者有志。」( 33章):勉強自己往前走,才是有志氣的表現。每晚臨睡前,總要勉強自己再念10分鐘書;每逢週末時,勉強自己多念1小時書...「自勝者強。」求勝過自己,日日進步,而無意與別人爭勝。
二,生活經驗的結晶
老子說:「輕諾必寡信。」(63章)輕易就承諾別人的, 很少能夠守信實踐。年輕時以為豪爽講義氣,正好犯了這個毛病。即使沒有寡信,卻也為此而吃了不少苦頭。中年以後才體會了老子的苦心。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3章) 我們都自以為了解別人,但真正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希臘戴爾菲神殿上刻着「認識你自己」,這句話直至今日仍是西方心理治療家給病人的第一句建議。你若不了解自己,無論取得多少成就,內心都不會覺得踏實。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22章)只學一樣東西, 可以成為專家;若是什麼都學,難免捕風捉影。在今日資訊流通的時代,誰不覺得迷惑?
以上3段話就算老子不說,我們年紀大了也能有所覺悟。 但是老子的本事何只如此?他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81章)我給別人的越多,我自己的變得更多。他所說的顯然不是物質或金錢,而是另有所指。譬如,我在幫助別人時,雖然出錢出力,但是內心卻有充實愉悅之感。原來老子說的是人的心靈能量,是人的精神境界。
(范曾繪 老子演教圖)
三,透視人的生命潛能關於人的生命,向來有2種觀點:悲觀與樂觀。悲觀者認為: 人是聰明的生物,但是他的聰明表現在與人爭強鬥勝上。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誰能真正稱心如意?不然就是抵擋不住無情歲月,以致長江後浪推前浪,最後依然三聲無奈。這一切都源自偏差的認知,由此生出無窮的欲望,再引發各種煩惱與痛苦。
其次,樂觀者認為:人可以藉着某種修養方法,讓自己保持「虛」( 單純)與「靜」(平靜),由此體察萬事萬物的真相(16章)。明白「物極必反」與「相反相生」的道理,以平常心面對福與禍、吉與凶、成與敗、生與死、有與無。最後,可以不受干擾,活在知足常樂的心境中。
老子的思想兼取上述悲觀與樂觀,同時還引領我們走向「悟道」 的目標。《老子》書中的典範人物是「聖人」。聖人以及他的同義詞在81章的《道德經》中出現於36章之中,所指的是「悟道的統治者」。現在的問題是:是否人人都有希望成為這樣的聖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需再問:我們要統治的是誰呢?答案很清楚:是每一個人自己。
四,人的偉大之處
關於人的生命價值,老子最讓我們振奮的一句話是:「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25章)這句話在說什麼呢?天大與地大,不必多做解釋。道大,因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那麼,人的形體連牛馬都比不上,如何可以稱大?
答案是:當你問一個杯子有多大時,要看它的容量如何。 人所見者陸地為大,但海洋比陸地更大,法國作家雨果說:天空又比海洋更大,然後,人的心可以比天空更大。若是由老子來回答,則是:人的心可以悟道,所以道有多大,人的心也可能有多大。
因此,人若悟道,對世間的小恩小怨、小利小害、小成小敗,不是全都可以淡然處之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