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

經濟學家茅於軾:也談人生的意義



經濟學家 茅於軾也談人生的意義 
再過2年我就要80歲了。人生的旅途快走到盡頭了。這幾年我經常在想的一個問題是人生的意義何在?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幾十年,到底是為了什麼?想了幾年,答案慢慢地浮現,越來越清楚了。我很後悔,到老才認真地想這個問題。年輕時渾渾噩噩,糊裡糊塗。如果我早幾年想,早幾年找到答案,我的人生會少犯許多錯誤,自己也會過得更順利些。
這也難怪,人生意義,或者人生目的的大問題不是沒人研究,恰恰是研究的人太多,各說各的,莫衷一是,搞得大家稀裡糊塗,索性不聞不問,過一天算一天拉倒。我不是說人家的研究不對,沒有價值。而是太抽象,太高大,過於理論化,沒法付諸實踐。我們需要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這個答案要能夠清楚地指導日常的所作所為。
現在我把這個思考了好幾年的答案告訴大家,和大家分享。答案很簡單,複雜了就沒用了。它必須是簡單的。這個答案就是享受人生,並且幫助別人享受人生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2014/09/30 陶冬:強美元的邏輯



2014/09/30      陶冬:強美元的邏輯
全球經濟,美國一枝獨秀。無論從增長還是就業角度看,美國經濟的復蘇進展遠快過歐日經濟;無論從股市還是從房價看,資金對美元資產的信心遠強過歐日市場。甚至與中國經濟相比,美國在去槓桿上走得較扎實,似乎經濟不確定性更小和金融穩定性更高。
次貸危機至今已有6年,危機的發源地美國居然率先脫困。儘管底層收入階層和低端房市仍面臨不少問題,美國放手讓房地產和勞工市場一跌,跌出了市場均衡價格,跌出了一片復蘇的空間。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歐州和日本,在結構改革上猶猶豫豫,在市場調整上遮遮掩掩,僅僅試圖通過貨幣政策來擺脫結構性困局,歐洲央行的“whatever it takes”和日本的安倍經濟學雖曾帶來一時的金融資產復蘇,但是經濟復蘇如夢幻泡影,無法持續。
筆者不能不讚歎美國在匯率政策上出神入化的玩法。危機前美國利用強勢美元,將大量結構性產品賣給世界其他國家。危機爆發後,美元迅速貶值,各國保險公司和銀行在恐慌中以跳樓價拋出美元資產。美元暴貶帶來歐元大幅攀升,觸發歐債危機。同時弱美元令美國出口增強進口減弱,貿易逆差大為改善。數年後美元走強,美國房地產復蘇,海外資金重回美國,帶起美元資產升值,吸引更多資金流入美元區。而且,強美元使得能源進口更便宜,延緩了通脹的抬頭,讓聯儲的QE退出做得從容不迫。 
美元連升了11周,迎來佈雷頓森林協議破滅以來最長的持續升值期之一,而筆者看來這只是美元走強長週期的開始(當然中間會有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