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劉必榮:預見未來,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

劉必榮:預見未來,我們需要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
長久以來一直覺得:現代人
動作太快,但是沈澱得太少;
看得太多,但是思考得太少。
每天有那麼多資訊從眼前飄過,但是怎麼解讀?又怎麼理出頭緒、並且賦予意義?
埋首在龐雜的資訊中,我們更需要的是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獨立思考。
所以很高興看到伯達這本書出來,一步一步,教會年輕朋友思考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本質,並且發展出自己的觀點。
 
作者提出要「專注問題的本質」,這點非常重要。書中舉了美牛進口在台灣引起爭議的例子,讓我深有同感。我常常有一種感慨:台灣是一個不缺專家的地方!君不見任何時候,只要有大事發生,電視上總是充斥一群名嘴,爭相從自己的立場發表意見。七嘴八舌、眼花撩亂之下,口水淹沒了問題。我們以為自己很會思考,也以為自己很有意見想要表達,但在各取所需的激情之下,第一個被犧牲的通常就是問題的本質。到底我們在吵什麼?大家或許早就忘記,或者從不關心。
專注問題的本質之後,才能看到這個事件的廣度與深度,然後勾勒出整個發展的趨勢。我常常告訴學生,我們念國際關係的人並沒有水晶球,所以很難準確告訴人家,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比如阿拉伯之春,在突尼西亞那年輕人自焚以前,誰預測得到會有茉莉花革命,甚至燒出一個阿拉伯世界的動盪?緬甸情勢也是一樣,誰算得出緬甸政府會真的釋放翁山蘇姬,並且讓她參選國會議員?沒人算得出來這些「事件」。但是事件發生以後,有專業知識的人卻比較能看得出背後所代表的結構變化,以及以後可能發展的趨勢。而也唯有抓住這個發展的趨勢,才能讓我們對許多事預作綢繆。

但是要判斷這個勢,需要一個基本態度,還有一些基本功力。「態度」,就是作者書中講的「懷疑」。對一些資訊懷疑,才會驅動我們去找更多的資訊。「懷疑」應該是一個習慣。現在年輕人在網路上接收到太多資訊,這些資訊有真有假,如果從不懷疑,照單全收,又怎麼可能發展出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可是懷疑卻必須有基礎,那就是必須有基本的知識。沒有基本知識,怎麼去懷疑對方所說的真假?知識裡面,數字的資料應該佔了滿大一塊。所以作者在書中也討論到如何處理數字,如何解讀,如何分辨數字的謬誤。這非常重要。我們常說:「數字會說話」,其實數字並不會。會說話的,是解讀數字的人。數字解讀錯誤,對整個「勢」的判斷就錯誤,不可不慎
當然,有時我也覺得伯達書中太過理性。他提出一個問題:你買的是商品還是解決方案?其實人哪那麼理性?我們買的通常是商品。比如說iPhone,很多人不是因為要一個通訊或上網工具而買iPhone的,我們買iPhone,就因為它是iPhone,就這麼簡單。因為人不是那麼理性,所以解讀消費趨勢會比解讀別的趨勢更有趣。
 
最後談一下學與思的問題。過去我總認為,許多年輕人的毛病是「學而不思則罔」,讀了很多書,但是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太少。後來發現不對,很多人連學都沒好好學,沒學沒思只會說,變成很多人的通病,這是很可惜的
(本文為 《預見未來》推薦序,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2012/04/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讚」一下給予鼓勵,「分享」一下改變世界,給個建議 更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