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王伯達: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第1章 一隻手的經濟學家

王伯達: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
1 一隻手的經濟學家
「拚經濟」是台灣政府官員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事實上,不是只有政府在拚經濟,台灣的媒體與民眾也時常熱烈討論經濟議題與政策,不管是貶值刺激出口,還是油價、電價,或是基本工資的問題,幾乎人人都可以發表一番看法,我們可說是舉國上下都在全力拚經濟。
然而,從近年來停滯不前的薪資、高漲的房價物價、攀升的青年失業率、低落的企業競爭力,以及積累的債務來看台灣的經濟表現,我們似乎沒有拚出預期中的成果。那麼,究竟是誰把台灣的經濟搞砸了?
毫無疑問的,絕大多數的民眾必然會把矛頭對準政府,而台灣政府在面對經濟問題時的施政是否真的失當呢?我們從國外政府在面對同樣的經濟環境時採取的對策,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971
年,因為石油危機讓美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總統尼克森在幾經考量之後,決定推出工資與物價管制政策,以限制各種物價的漲幅,民眾認為政府終於挺身而出,對抗那些操弄物價的業者。政策宣布當天,道瓊工業指數也因此大漲做為回應,而美國政府這樣的強勢凍漲做法,與台灣在2012年以來因為逐步解除油電凍漲機制,引發通貨膨脹與高度民怨的處理方式,可說是天壤之別。
另一個爭議問題在於停滯的薪資。一直以來,基本工資都是勞工團體、資方與政府之間的重要談判議題。美國在2次大戰之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最低工資調整,因為當時黑人領取的薪資長期以來都低於白人,而最低工資的推出被認為可以彌平這中間的差距,進而保障弱勢族群的權益,這項法案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反觀台灣,每每談到基本工資,就會有許多工商團體出面抗議,表示將傷害產業競爭力,而政府也因此對於基本工資的議題避之唯恐不及。2012年台灣基本工資調升一案未能兌現,當時的勞委會主委因此下台。
先撇開美國這個民主化已久的經濟強權處理經濟問題的做法,我們來看看對岸的中國在面對通膨問題時又是如何處理的。2011年,中國面對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北京政府因而宣布電價及部分民生物資凍漲,藉以緩解通貨膨脹及民怨問題。回到台灣,我們的政府卻是屢次的宣布要調漲電價與油價,以彌補台電與中油公司的虧損,這樣的舉措不僅僅造成民生負擔,同時也讓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增,侵蝕獲利。
看到這裡,我相信,絕大多數的讀者可能會認為,我們的政府應該就是那搞砸台灣經濟的元凶吧?畢竟絕大多數的民眾都希望物價凍漲、薪資調升,就如同前述外國政府的做法。
然而,在下這樣的結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前述的政策推出之後,這些國家是否真的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尼克森的物價凍漲政策推出之後,市場上的商品標價確實不再漲了,但美國社會卻同時出現了許多奇怪的現象。肉牛的畜牧業者將牛肉運送到加拿大包裝後,再重新進口到美國市場;養雞的農舍淹死了數萬隻雞,民眾最終只能買到不受價格管制的昂貴進口品,否則就是在市場上根本買不到想要的商品,因為在受管制的價格下,根本沒有廠商願意生產並銷售商品。
那麼,最低工資的規定呢?雖然這項政策的立意是希望能讓黑人與白人享有同樣公平的待遇,以消除過去雙方薪資不平等的問題。然而,等到最低工資規定出爐之後,大多數的雇主並不願意以這樣的薪資水準來雇用黑人,因此造成黑人的失業率大幅度攀升,原本立意要保護弱勢族群的法案,最終卻讓他們成為受害的一群。
那麼,關於中國的限制電價漲幅政策,我們應該就不難推論出會有什麼結果了?如果市售電價遠低於這些電廠的發電成本,賣越多的電自然會產生越多的虧損。中國的電廠雖然沒有明白表示存在這樣的問題,然而在當年夏天的用電高峰期卻出現許多電廠以安全為由進行歲修,電價是凍漲了,但是整體市場也跟著缺電了。
美國第33任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曾對他的經濟顧問們說過:「能不能給我找一個『只有一隻手』的經濟學家?」因為大部分的經濟學家總是說:「從一方面來說是如此,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2),而杜魯門之所以會希望有個『只有一隻手』的經濟學家,意思就是希望他的經濟顧問們能夠給他一個直接明確的答案,而不是模稜兩可的選項。
杜魯門的要求其實不甚合理,因為經濟學討論的是資源的分配與選擇,既然有選擇與取捨,自然就會出現兩隻手,甚至很多隻手,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我們能做的只是從眾多選擇當中,找出一個我們願意接受的方向,而這當然無可避免的會排擠其他人取得資源的機會。
只不過我們的社會確實有許多「一隻手的經濟學家」。他們普遍存在於媒體、公民團體、學界與政府機關,他們亮出了帶來正面效果的「那一隻手」,卻將帶來副作用或使某些族群權益受損的「另一隻手」藏在背後,一如前面提及的物價、工資或電價政策,我相信提出這些政策必然會獲得許多民眾的支持與擁戴,但真實的狀況卻是讓這些支持者蒙受更多的損失。西方諺語曾說:「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由善意鋪成的。」我想,它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的現象吧?
你知道我們吃的藥都有副作用嗎?
那麼,你知道我們的經濟政策往往也都會帶有副作用嗎?
2007
年的次貸風暴讓世界各國的經濟遭受重創,然而在各國分別推出經濟刺激方案之下,例如美國的量化寬鬆、中國的4萬億救市以及台灣的消費券等等,讓全球經濟快速的走出陰霾。次貸的問題似乎在23年之內就煙消雲散,2010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甚至創下了10.72%的優異成績。
我在當年底出版了《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說明這樣的榮景只是一個泡沫,民國100年將會是泡沫破滅的開始,而我們將會為此付出嚴重的代價,然而這樣的諫言卻未被大多數人接納。2011年初,台灣股市的市值創下歷史高點,然而這已是最後的煙火,當年底的股市一度跌到6,000點,而到了2012年,景氣對策燈號連續10個藍燈、企業的裁員潮不斷、房仲業出現倒閉,我們的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甚至面臨「保1」的窘境。
事實上,台灣目前發生的許多經濟問題,已是冰凍3尺而非1日之寒,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並不是因為政府沒做什麼,很多時候反而是政府做了些什麼才導致這樣的結果。我無意去裁判哪一種選擇會是比較好的方向,只是,如果我們認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已陷入困境,而我們認真的想要跳脫目前這個困境,我們自然得去了解,那藏在過去亮眼經濟數據背後的另外一隻手是什麼?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問題的存在。 唯有正視問題,了解問題,我們才能夠解決問題! 那麼,現在我們應該正視的問題:究竟是誰把台灣的經濟給搞砸了?

王伯達:隨機的致富陷阱- 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

王伯達:隨機的致富陷阱- 解開生活中的機率之謎

這本書實在是太有趣了,很難想像是同一個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寫《黑天鵝效應》的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因為《黑天鵝效應》這本書又臭又長又囉嗦,相較來說,這本《隨機致富的陷阱》不僅陳述了作者的想法,在描述上也更為精簡流暢,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

作者的基本概念很簡單,所有的問題都是回歸到機率。
在機率的觀念之下,賺到很多錢的人很可能只是運氣好的傻瓜,但賠錢的人卻很可能只是運氣不好但擁有真才實學,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成功或失敗其實都低估了運氣的成份。

裡面講到了很多機率的概念,學過基本統計學的應該都知道這些觀念,比如偏態、中位數、常態分配、生存者偏誤或條件機率等等,但遇到生活上的事情,就算是數學家或統計教授也很可能把上述的知識給丟到一旁去了。

舉例來說,我們常常在雜誌上看到「司機變大戶」或著「園丁變大戶」的報導,然後就會心裡想著「有為者亦若是」,結果我們卻忽略了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大戶變司機」的故事,其實這就是一個生存者偏誤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如果有一億隻猴子在打字機前打字,我相信應該會有一隻猴子能打出李白的詩,但這個時候你會跟牠簽下書約邀請牠出版詩集嗎? 這背後就是機率的概念,如果只有5隻猴子,我們也許要相信他是李白轉世,但若有一億隻猴子,其實沒有任何一隻打出一首詩才是奇怪的事情。

所以,今天「司機變大戶」的故事,背後可能是數以萬計的司機賠了一屁股,才出現了一個在機率上剛巧成為大戶的例子,當然,雜誌只會報導成功者,它不會把剩下9999位司機的血淚史編成一本書出版,誰要看啊!!!

在第3章提了另一觀點,就是變異性的問題。

在極短的時間裡面,我們所觀察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而非報酬率。舉例來說,一個報酬率15%,標準差為10%的投資組合,從機率的角度來看,任何1年賺錢的機率為93%,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縮短為1秒,那賺錢的機率就只剩下50.02%這告訴我們這市場其實充斥著許多的雜訊,這些雜訊不見得會對於報酬率真正產生影響,卻被我們納入考量,但只要我們把時間拉長,這樣的雜訊多會互相抵消。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是正確的,就我個人而言,交易次數是越少越好,所以我不會每天盯著盤面看著價格的波動,往往都是等到極端值的稀有事件出現,我才會進場下注。

上述的現象帶到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常常我在專欄上寫說我認為上漲機率比較高,但是不建議作多,或著實際上我在等作空,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詞,作者在本書中也舉了相同的例子,而他認為這是大多數人把機率與期望值混為一談的結果。舉例來說,大盤上漲機率是70%,但報酬率是10%,下跌機率是30%,但報酬率是-50%,那麼期望值就是-8%。上漲機率是比較高沒有錯,但是總期望值是負數啊!!!而這樣的現象通常存在於漲勢或跌勢的末端,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極端值的部分,反向操作的人在這個時候其實就取得了相對的優勢。

在第5章作者提到了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在市場上的任一時間點,獲利最多的交易員往往是最差的交易員,因為他只適合上一個循環。」這個觀點我也認為是對的,因為最賺錢的交易員是因為在上個波段壓大注才會賺最多,但接下來的波段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型態,那麼若是一個靠運氣的傢伙,就會在下一輪被炸毀。

在次貸風暴賺翻了約翰·保爾森(John Alfred Paulson)就是一例,其實在《大賣空》裡面講到他當時只是三流的基金經理人,最後在次貸下重注一戰成名。我當時在讀大賣空時在想,這個人真的那麼弱嗎?純粹是運氣好? 結果2011年他的旗艦基金在前11個月虧損了46%,台股隨便一個鄉民都贏他,因為他只適合上一個循環。
 

在第7章講到一個哲學上的看法,這個世界上只有2種理論。

1、已遭否證的理論

2、尚未遭否證,但將來可能被證明為錯誤的理論

這個想法,其實就是黑天鵝的觀念。你可以說:「並非所有天鵝都是白的」,但是你不能說:「我看過1000隻天鵝,它們都是白色,所以天鵝都是白色」。同樣的,你可以說:「房地產續漲的機率很高」,但你不能說:「過去10年房價都上漲,所以房地產只會漲不會跌」。否則,當黑天鵝出現,手上的房地產投資就很可能被炸毀了。

在上述的思考之下,形成了一個在投資上的觀念。

作者提到,他會用統計學和歸納法下注,但不會用他們管理風險。因為用統計來管理風險,你永遠無法預料到黑天鵝事件,也就是那種10個標準差的事件,那麼,被炸毀的機率就很高,有趣的是,就我所知大部分金融機構都是採用這樣的風險管理法。

如果隨機性與機率這麼重要,那麼,什麼時候才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實力?

作這在書中其實講到了,這個問題他答不上來。它沒有說每個有錢人都是傻瓜,每個失敗的人都是運氣不好,我認為這樣的回答很符合機率的概念。
 

我這本書的主旨倒不是特別要去說誰是靠運氣,誰才是有實力,雖然這本書裡面到處充滿笨蛋2字與譏諷的言語。但他卻告訴我們在投資領域,甚至是生活中更多是充滿了隨機性,當然,很多的隨機性在未來也很可能被證明是不隨機就是了。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對於我們的決策與生活其實就應該抱持著更開放的態度,事情的結果不見的會朝向我們想的發展,就算你一切的推論都是正確的也是一樣。當事情與我們所想的方向不同的時候,也不需要因此氣餒,因為只要你的方法與實力是存在的,那麼長期來看,你必然能夠獲得你應得的那一份。
不過這本書絕版,買不到了但據說今年會再版,一定要入手!!